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為什麼“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都來了”
我的信箱網站
今日新聞網
很多年前,當我還很年輕的時候,我曾請教過我的資深同事,怎樣才能開好班親會呢?
她告訴我,開會的時候,不管家長說什麼,傾聽和點頭就好,這樣保證不會有麻煩。
這倒不失是個明哲保身的好辦法。
但是,一個沒有家長參與支持的教學,老師會不會更形心力交瘁呢?
更何況,老師若是只專注於虛浮的表面功夫,長久下來,終究會受到學生們的唾棄和反抗,也很難獲得家長的信任哪!
其實,大多數老師並不知道怎樣才能開好班親會,少數老師也只是虛應一下故事!家長和老師們都不對班親會抱持任何期待。
我也參加過孩子們從幼稚園到高中的許多班親會,大部份老師把班親會當作宣揚自己教育理念的宣導大會,也有老師把班親會搞成「告狀大會」,只會不顧情面的抱怨。
印象最深的是兒子的頗富盛名的公立高中男導師,在班親會現場,不斷當眾點名、數落部份學生在校犯下的無心之過,使得那位下不了台的母親,當場痛哭失聲;也有家長氣憤填膺,差點當場和老師翻臉。氣氛真是糟到極點。
自從經歷了那次不愉快的經驗以後,我才了解,為什麼有些家長,對於班親會避之唯恐不及;老師們也經常感嘆:為什麼學生家長總是「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卻都來了」!
直到有一回,我參加了成長團體,從老師帶領學員進行活動的方式中,我才有了深刻的體會。
研習回來之後,我偷偷把成長團體的對話模式帶進班親會現場,我發現,每個家長在會議結束之後,不但獲得了更多的教養資訊,而且對孩子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無形中,也增加了對老師的信任和支持,這樣的對話方式,真的很有意義。
開班親會時,老師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位能幫助家長成長的leader,老師除了告知家長自己的教育理念之外,事先也要設定討論的議題和內容,引領大家參與和討論。
上回,我談多元智慧,會前,我印了多份剪報,發給家長。會議進行時,我主動點名邀請班上「身體最聰明」、「人際關係很棒」、「畫圖最棒」、「數學最好」,以及「閱讀最棒」等五個領域、各五位學生的媽媽,分享她們獨特的教養心得。
當大家分享和討論的時候,家長隨時可以插嘴提問,我也會適時的加入自己的看法。程度稍弱的學生,我會提醒家長稍加注意,有些家長,也會趁機挖寶,彼此請教教養孩子的心得,這樣經驗的分享,讓部分不習慣在人前表達意見的媽媽們,也勉強參與說說話。也讓很多私底下不便說出的意見、疑惑和批評,轉為積極的建議和行動,有助於班級氣氛的凝聚。
以多元智慧的理論來看,每個孩子幾乎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也都有表現比較差的部份,有了這個基本的認識以後,家長和老師,根本不需要「求全」責備,也沒有讓家長自尊受傷的機會。
經由這回的討論,我發現某些對學業成績過度焦慮的家長,也慢慢自動緩和了下來;人際關係稍差的學生家長,並不會顯得特別突出或受到注意。在討論的歷程中,無形中導正了部份家長成績至上的競爭心態和觀念,也修補了某些學業不是那麼出色學生的媽媽的挫折感,消解了他們對自身缺點的敏感和不安。
當然,如果要求老師在每次班親會時設定議題,做深度討論,對新手老師可能難度太高,也較難掌握。我認為可以簡化議題,讓家長輪流說出學生的學習特質、提出個人問題,讓家長自由支援回應,形成一種參與感。老師除了適時加入意見外,也要掌握住討論的焦點和每個人發言的時間,免得偏離主題,也要避免有人受到忽視,或沒有發言。
老師雖然不是心理諮商專家,但是,利用團體諮商的小小技巧,說不定也能和家長搭起一條人際網路的橋,深化彼此深層的思維互動。
因為,民主不只是形式,民主的實質內容就是多元、包容和尊重。民主的實踐方式就是對話和溝通,當然更包含價值觀上的包容和關懷。
一個現代老師,對自身的缺陷不但要有自覺,對別人可能受苦,也要有感應能力,避免傷害任何人。
班親會,如果能夠帶給家長更多信心、歡喜或希望,在彼此的生命歷程裡,獲得一些沉澱、一些澄清,也就不算白忙一場了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此篇很有價值哦!
回覆刪除謝謝師兄的寬容與鼓勵!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