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閱讀的故事
今日新聞網
立報88、1、1 謝瓊玉
我的工作是教書,與「書」的關係,看起來並不疏遠。但是,說實在的,有很多學生,在受完多年的學校教育後,是厭惡讀書的。
就拿老師來說吧!愛讀書的老師也真的不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長久以來,大家都把讀書的定義窄化了,以為只有追求文憑和分數才是讀書的要義,這種熾熱的競爭意
識,一直功利地占領著每個人的心頭。
其實只有離開學校以後,才能驗證自己到底會不會讀書。真正的教育工作,絕不是照本宣科地死讀教科書而已!
因此,如何教孩子學會讀喜歡的書,並做出自主性的思考和判斷,這是家長和老師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啊!
身為老師,一個長期與書和孩子為伍的人,我是幸運的。
因為,從小到大,我遇到過許多好老師,由於老師們的影響,使我對教學工作,有著「不平常」的解讀。
我也希望每一位老師也都能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帶著學生走入「閱讀」的世界,見識而且喜歡自己的人生。
大約三十多年前,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導師謝五男老師拿了一本「盲人的故事」唸給我們聽!說著說著,老師眼眶紅了,眼底映著淚光。
小小年紀的我深受感勵,那是個惡補猖獗的年代,除了課本和測驗卷,根本看不到任何課外書。這也是我記憶中第一本故事書。
初中時我寄宿員林,房東先生是位小學老師,他的書櫃擺了滿滿的讀者文摘、今日世界和皇冠,每天放學我總是在這堆雜誌中流連,他從不曾拒絕我借讀。
那時節,同學間流行看磚頭厚的長篇小說,我也沒日沒夜啃了不少,這些言情小說滿足了我小小的愛情幻想,而且練就了「速讀的的工夫」。
我在員中時,遇到過一位奇怪的老師,他教外國地理,卻老是為我們做各國名著導讀,所以課老是上不完。最後,索性每天放學後「補課」。
我記得我足足補了一整個學期的希臘、羅馬神話。有時老師還會慫恿我們翹課去看某一部電影呢!這就是我們心中永遠不老的鄭邦雄老師。
小小年紀在外住宿,受老師影響,有了對知識世界的強烈好奇和想望,往往省下飯錢去買書或看電影,在書店找尋老師介紹的一本名著或傳記,成了假日和放學後的大事。
初中畢業後我在萬華的一個小工廠做工,一天二十元工資,我把賺得的錢,全花在夜市的小書攤上。過年返家,除了一堆書,竟沒有餘錢給母親。
也許是由於大量閱讀,提升了我的實力,第二年,我考上了當時非常難考的師專。
也因為讀了太多翻譯小說,作文時遣詞造句往往生硬冗長,不合中文語法而不自知,直到遇到了祝豐老師,才慢慢改掉這許多壞習慣。
祝老師是江蘇人,也是標準的「張迷」。他對於現代文學作品的講解,非常生動,不管詩、散文或小說,在他的課堂裡,總是那麼感人、深入,充滿生命的歡樂氣息。
祝老師是少數具有創作能力的中文教師,不但舊學根基深厚,新文學的推薦和引介,更是內行。由於老師的指引介紹,使我的讀書品味升了好幾級,閱讀人生的眼界才慢慢有了提升。
我從小資質愚鈍,學科成績也差。倘若不是遇著這許多位好老師,現在的我,一定是埋在某一家小工廠,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所以,我教「書」時,很注意孩子們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我認為只教「課本」給學生的老師,不只可能敗壞學生的讀書胃口,而且就像矇眼走過人生一樣,是生命的浪費與虛擲。
只可惜一般家長個個忙著檢查學生的作業和進度,斤斤計較成績和排名.卻很少關心孩子的閱讀能力,這真是個奇怪的現象。
尤其是教科書全面開放後,課本的功能性大為降低,充某量只能說它是知識的媒介,距離真正的知識還很遙遠,我們該如何藉著課本的文字,去學習自己所需要的知能,如何再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動能,這才是重要的教育課題哪!
課本其實就像罐頭食品,雖然什麼都有,可是千篇一律,吃起來沒什麼口感;教科書中片斷零碎的「拼裝」知讖,也缺乏真正的生命力和說服力。
只教課本的老師,在無意中壓縮了生命的空間,製造了更高的知識藩籬。這實在是不能不深思及反省的問題。
這就是我平凡人全中的一段閱讀經歷,親愛的讀者,您是否也有屬於自己的閱讀人生?您是否願意說出來,與我們共享人生的這頓佳餚?
現實人生雖然卑微粗慥,有了「閱讀」的生命,最終也將會「美麗」起來的。不是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祝豐老師
回覆刪除令人懷念
但他是江蘇如皋人
非上海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