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再談“張愛玲”


                                   2016    10/17   彰化外婆家
專訪時,已過世的年輕的女孩兒,對著鏡頭侃侃而談。不自覺的把自己陷溺在〝張愛玲〞的擬想氛圍中,而那位狼師卻被說成了“胡蘭成”。

未經世事的美麗女孩,藉著閱讀,對人生、對愛情,都展開了熱切的想像與期待。

台灣也有好多“張迷”,許多女作家更不諱言,自己的創作風格,長期以來,受到張愛玲的影響。圖書館內,關於張愛玲的研究,更是多不勝數。

年輕時,我也曾經是〝張迷〞之一。

但是,在孩子的閱讀啟蒙階段,我寧願選擇曉風、王鼎鈞、琦君、余秋雨、金庸、或其他西方名著、、、、我從不介紹孩子們閱讀“張愛玲”。

為什麼呢?

我認為張愛玲對生命的洞察與體會,都太晦澀、太蒼涼了。在她纖細逼真的描寫當中,帶著太多悲嘆,對世事人情的觀察則流於冷漠疏離,她有嚴重的自戀及自絕傾向。

就拿胡蘭成來說吧,她的胡蘭成是個到處留情的濫情才子,張愛玲的感情因此飽受折磨摧殘。因此張愛玲小說中的愛情,沒有一個男人是可靠的,沒有一樁愛情是誠意的。幾乎每個婚姻故事,都充滿了世俗的算計與無奈的妥協。

由於受到家庭環境與自身情感經驗的影響,她的愛情觀與人生觀都是扭曲變形的。

對於正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們來說,閱讀這種小說,就好像從哈哈鏡看世界,對於真實世界的人性、人情、與愛情,透過小說的模擬,看法難免不會失真。

晦澀陰暗的人性描寫、受傷的情感經驗、以及太多關於人生的負面題材,這是作家失愛的人生特寫(從沒享受過父愛的寬容、也無受到母親無條件的愛撫,對人格來說,這缺憾真不是普通的大),不知世事的孩子們,倘若長期沉溺於其中,不只可能會讓孩子失去樂觀向上的勇氣與理想,而張愛玲式的肚臍眼兒的小情小愛的視野,也可能讓孩子們缺乏對世界與人生的關懷與大愛。

偏執的題材雖然是很好的寫作材料,陰暗的人性描寫,也許也有警示作用,但是我認為這僅僅止於思考判斷力已經成熟的成年人。作家將她的人生經驗書寫成文學篇章,對應的是她特殊的經歷,可能對應不上我們平凡的人生。更何況張愛玲睥睨自傲、目空一切的自戀性格,可能會將孩子們帶往錯誤的人生方向。

因為,一個優秀的作家,未必是最好的人生導師。

所以,我從不介紹孩子們閱讀“張愛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於發表留言的身分:選擇(名稱/網址),網址可留白。或選擇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