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觀影人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影人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愛‧慕》─人生這麼美好,可是太漫長了



前幾天我回家探視娘,娘伸出僵硬的右手,告訴我「她手痛得沒法做事了」。

幾十年來的長期操勞,娘的雙腳一拐一拐的,看來連腳也準備要罷工了。

娘無奈的說「她想把房間貼上膠布與二度中風的老爸一起燒炭結束生命」。

我說「人生真是折磨啊誰稀罕活著呢要走的話通知我一聲我們一起走」。

對於生命來說,娘一直是個勇者。遲暮之年,說出這麼喪氣的話來,可見,老人的生命尾聲˙,真的難挨,中外皆然。

今天我特意去看這部探討老人從體衰到死亡電影,不免感觸良多。

人生雖然美好,但是年老受到病痛無止盡的折磨,卻猶如漫漫長夜。

死亡如果可以預約,我想,多數人應該不會選擇這樣的一條路的。

相較之下,飛機失事、車禍、火災等瞬間造成的災難,反而可以說是一種幸福囉!

老夫妻原本恩愛,白頭偕老走到人生終站本是可以預期的。

但是妻子二度中風後,身體機能連連衰退,負責照護的先生最後筋疲力盡精神崩潰〈唯一的女兒雖然關心但是與父母的生活沒有交集使不上力還不如熱心的大樓管理員天天幫他們買菜呢〉,用枕頭悶死了太太,然後燒炭自殺。

多日後,警察破門而入,屍臭早已瀰漫整個房間,床上的老太太則盛裝打扮,床邊灑滿了花朵。

轉貼分享
平凡與偉大的人生末路
http://cheercut.pixnet.net/blog/post/31704029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昨天,我去看了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說真的,我對李安的電影多數時候是「無感」的。

尤其上回看「綠巨人浩克」時,十分失望,我以為李安的導演生命已經走到盡頭了。

至於受到普遍讚美的「臥虎藏龍」,我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

我覺得,李安的思維已經完全美國化或國際化了,他是上一代典型的親美教育下的時代菁英的一種代表。

少年Pi受到美國影藝學院評審諸公的推崇,倒是不太讓人意外。

這電影拍得粉有趣味、粉好看。3D動畫營造出充滿詩意的海上美景和動物奇觀,加上奇幻故事配上華麗影像,整部片子傳達出一種完美的電影意象。

導演藉著一個溫馨的故事,表達出他溫柔敦厚的人生觀,這電影適合九歲到九十九歲的人觀賞。

比較特別的是縈繞貫穿著整部電影的主角,充滿著對於未知世界的冒險想像與好奇,這是標準的美國夢的典型。

鼓勵孩子勇敢接受挑戰,不畏困難,不擔心失敗,只要盡力,就是成功,這也算得上是道地的美國精神吧!

不得獎,也難〈據說奧斯卡只頒獎給評審們最愛的影片但不一定是拍得最好或藝術性最高的影片〉

轉貼分享
少年Pi的第二個故事
http://ppsmovie.pixnet.net/blog/post/61205173-hth4564e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日片:《青鳥》觀後感─遺忘還是面對



今天我去光點電影院看了這部日片:《青鳥》。
阿布寬飾演一位口吃的代課老師。這所學校在上學期曾經有學生被霸凌而自殺未遂,鬧得滿城風雨,受害學生也因此事件而轉學,學校名聲大受影響。
為了挽救聲譽,學校強迫學生一遍遍的寫悔過書(內容幾乎都嘛是千篇一律的敷衍的表面話),也適時成立了青鳥信箱,希望能夠讓學生自動把「煩惱或委屈」訴說出來,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新學期開始,大家努力展開新生活。
表面上,好像漸漸遺忘了這件讓人傷感的憾事。
可是,阿布寬飾演的代課老師,卻刻意請學生把那位受害者的課桌椅,從儲藏室搬了回來,每天在上課前,對著空蕩蕩的椅子,煞有介事的打招呼。
學生們日漸淡忘的記憶,又被老師半強迫的「呼喚」了回來。家長與行政人員對於代課老師的作法,十分不解,認為他是在師生們的傷口上「灑鹽」。
這位代課老師對於學生們企圖遺忘的霸凌事件,他認為「太卑鄙」了,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學生們雖然已經被迫寫了厚厚的裝訂成冊的「反省文」,但是,在他看來,這些學生並沒有真正的「面對」或真心的「懺悔」。
他每天吃力的講課,認真的陪伴學生,與學生真誠相待。學生們歷經霸凌事件後的徬徨、焦慮、懷疑與內疚,漸漸在代課老師身上,得到了紓解與認同。
一個月之後,當他即將離去時,他發下另一張稿紙,學生方才真正省悟,有些同學不但願意自動面對錯誤,而且也能寫出自己真心頓悟的「懺悔文」了。
他對前來道別的女老師說:「教育真的不簡單,我們只能陪孩子走一段路,要孩子了解你的用心,是要靠運氣的。」

這樣強調「內省」與「責任」的教育,也傳達出一份獨特的日本文化與堅毅的日本精神哩!

轉貼分享:
不是道歉就能了事的人生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63/33630285/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女朋友。男朋友>之叛逆青春與愛的殘缺




今天,本來要去看<多桑的待辦事項:微笑>,可惜到了現場,已經客滿了。

我們改看<女朋友。男朋友>。

開演之前,導演很誠懇的帶著男主角之ㄧ的張書豪來到前台問候大家,觀眾都粉冷靜,並沒有人狂叫之類的。

我多年不曾到戲院看電影了,今天是他二十年來,頭一遭陪我看電影。

我有點ㄦ興奮,因此並沒有睡著。

這電影拍得不錯,桂綸美演的大姐頭與昔日形象「反差」極大,令人「驚艷」。

可惜兩個男主角個頭都太「臭老」,不太符合劇中高中生的形象。

電影的主調是「愛情」,時空背景卻夾雜了「戒嚴時期」教官的校園管制與叛逆學生間的思想衝突,並記錄了當年並不普遍的民主運動。

「政治」其實是個非常抽象的題材,拍成電影背景,難度粉高。所以除了開場學生要求穿短褲的「梗」之外,並沒有看到較為深刻的意涵。

愛情的主題中夾雜了異性戀的殘缺(我們都有兩個情人 一個是我愛的 另一個是愛我的 但我最愛的人不愛我 愛我的人我不愛)和同性戀的困擾與陰鬱。

台灣社會對同性戀雖然漸能接受,但是電影中把同性婚禮過度渲染美化了。

同性戀者在社會中仍屬極少數,電影碰觸這個題材,並不容易討好。似乎也注定它必須接受「少數觀眾」的命運。

男主角張孝全的演技相當內斂成熟,導演說他有從偶像成為真正「演員」的可能!

張孝全與桂綸美的演出有極大突破,導演對台灣時空環境的變遷也粉敏感,可惜劇本闕漏不少,整齣戲看起來還是不夠深刻。

轉貼分享:
演活傳統文化 電影才有看頭
http://reader.chinatimes.com/forum_127811.html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初戀那件小事」觀後感


這是一部屬於國中生的純愛電影。

電影中的東方臉孔,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港片呢!其實這是一部少見的泰國片。

電影拍得不錯,可惜,中文配音不但粗糙而且粉難聽!

國中階段半大不小,這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曾經經歷過的一段青澀歲月。

情竇初開的小女生,暗戀學校的風雲人物-小莫學長,千方百計想要接近他,可惜都沒成功。

但是,爱是讓人向上提升的最大力量。

相貌與成績都平凡的小女生,為了讓自己更突出,不但在課業上更加努力,課外活動也勤奮參加,醜小鴨終於變天鵝,一切努力最後都得到了回報。

只可惜,陰錯陽差,兩人一直互相錯過。

直到故事結束時,兩人再度相遇,接續前緣,最後總算有了完美結局。

小女生們的成長期,都嘛會有一堆死黨,每個人心中也都嘛有一個「小莫學長」,女生們彼此相互支援打氣;小男生又都嘛總會碰巧與死黨同時愛上同一個「沈佳宜」,為了男人間的「義氣」,男孩們則寧捨「愛情」。

這些雖然都是愛情故事中的老梗,但確實反映了小女生與小男生們生命兌變過程中的真實狀況,看來頗有真實感。

不過,鏡頭前相貌平凡的小女生,最後卻變成了天鵝般的美少女,這雖然符合了童話般的想像,卻使得整部電影蒙上了一層虛幻色彩。

對於國中階段的男女生們,家長或許可以稍稍「深思一下」,是否可能鼓勵孩子,將「破壞性的愛情」轉變為讓孩子積極的上進的原動力?

孩子們應該了解,人可以在愛情中成長,也可能在愛情中墮落;人,除了愛別人之外,更應該學會的是愛自己!

當你懂得如何愛自己之後,有否得到對方的愛,就再也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呀!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我和妻子的1778個故事》觀後感


昨天他推薦我看這部日片:《我和妻子的1778個故事》。他的鑑賞力一向不差,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但是這電影看起來粉平淡,我看了一半差點ㄦ喊停。他卻說,「這男人做的事我是不可能為你做的」,也由於好奇心作祟,我終於耐住性子把它看完了。

女主角得了大腸癌,男人每天為她創作一篇故事。因為離開醫院時,醫師告訴他們,開心的笑,可以增強免疫力。

他太太是他最忠實的讀者與粉絲,太太也以他的創作為榮。現在,他希望寫出能讓太太大笑的作品,以對抗病魔。

跟以往創作唯一不同的是,為太太所寫的這些小說,並沒有發表,太太是他唯一的讀者,他未曾利用太太生病大作文章而獲利。直到太太病故後,小說也送進了棺材。

說真的,這故事讓我想到我家這位其實也有浪漫的時候。我當年認識他以後,他不斷偷偷去捐血,還拿了張終身免費的用血卡送我,說「我身體不好萬一將來有需要輸血的話他已經為我準備好了」的想法。

我當然粉感動,後來就跟他結婚了。

豈知,我雖然身體不好,但生孩子時都粉順利,根本用不上他的捐血卡。

倒是這樣讓人感動的精神好像是從此深埋地底了,結婚後,他居然洗個碗都不肯,連帶孩子上公園去玩玩也不。我謳死了,鬧得最嚴重時,還差點ㄦ離婚呢!

現在他老了,居然又浪漫起來,欣賞這「為癌症太太天天做一件讓她開心的事」般的純愛故事,我縱有百般怒氣怨氣,也只好讓它飛啦!

PS:夫妻相處一輩子頂多只是擁有1778天的10倍日子吧〈50年〉,就是17780天而已。日仔是可以數得完的,但是人們未必懂得珍惜,多數人在無知中浪費了大好時光,有的則拼命給自己製造情感危機。也許臨死之前,才可能覺悟吧!但又為時已晚。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雨中的請求」觀後感


這是一部討論安樂死的電影。

Ethan是個世界級的魔術師,在某次表演過程中,被對手暗算,導致脊椎受傷,身體癱瘓,臥床12年。

12年來,他在電台主持節目,鼓舞人們,喚起大家的求生意志。不管是四肢癱瘓的殘障人士,還是失意的年輕人,都嘛由於受到他的鼓勵,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心。

他變成了社會的指標性人物,受到多數人的肯定。

但是,就像劇中所言,他是個魔術師,他有能力改變別人的生活,卻無法處理一隻停留在鼻尖上的蒼蠅。

他連翻個身都不可能,遑論大小便等這些再普通不過的小事。可以說,除了呼吸以外,他所有的日常生活,全部都得仰仗他人的照護,他甚至連表達憤怒生氣的能力都沒有。

他再也無法忍受自己的身體了,多年禁閉似的幽居生活,更使他變得意氣消沉。因此,他向法院請求安樂死。

由於法律的諸多考量,法官不准。

最後,長年費盡心力照顧他的護士,由於理解他所遭受的折磨,也由於愛他而不忍他繼續受苦,答應了他。不管自己將來可能受到什麼樣刑法的懲處,她決定幫他實現「安樂死」的願望。

故事在他的「生前告別式」音樂聲中結束。

這電影拍得粉美,男女主角也都是印度影壇首趨一指的俊男美女,每一個畫面都像一幅古典名畫,襯托著優美的音樂,幾乎讓人誤以為來到了中世紀的古堡豪宅,華美寬敞的老舊房子,更充滿著古典詩意。

可惜的是對於脊髓損傷癱瘓病人的真實生活困境,描寫太少,也太過於美化了。事實上,每個人從出生到老死的生命歷程中,平均來說,幾乎都有五到十年的時光,可能纏綿病榻,更慘的,有的甚至長達數十年之久,才能到達生命的終點站。

到底什麼樣的情況下,法律應該允許安樂死,讓生命有尊嚴的離去呢?這實在是一個攸關人們未來老年生活品質的嚴肅命題。

這主題幾乎要比任何環保、教育或健康議題更與大家習習相關。然而,這樣嚴肅的生命課題,各國政府幾乎都嘛鴕鳥般應付,對於真正處在困境中的人們,視而不見,反而衍生了更多悲劇。

真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法律能更文明些,並且慎重考慮到當事者的感受與需求,別讓生命在痛苦中做著毫無意義的延續。讓每個人走上人生終站時,不再受到那麼多無謂的折磨,更有尊嚴的結束這趟人生旅程。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愛人與被愛─「非誠勿擾」觀後感


這兩天,我在PPS上面,把大陸導演馮小剛的「非誠物擾」1、2集,全看了一遍。

就大主題來說,第一集談的是愛情,第二集說的是婚姻。

我喜歡第二集甚於第一集。

人的一生裡,往往不是你愛上了別人,要不就是別人愛上了你。愛情是人生中永恆的主調。

秦奮年近五十徵婚,卻徵來了深受情傷所苦、早已失魂的笑笑〈她愛上的是別人的老公,是明知不可為卻無法自抑的癡情〉。秦奮先是拒絕了笑笑,因為笑笑不是真心「誠意」來徵婚的女人。

但是,笑笑纏著他,神情恍惚的訴說著自己的愛情故事,酒酣耳熱之際,兩人像朋友般的聊了開來。

秦奮對陷身於痴戀苦境的笑笑產生了理解與同情,而且雍容大度的,像朋友般的支持陪伴笑笑,最後甚至愛上了心已有所屬的笑笑。

秦奮對笑笑的癡情,與笑笑相較之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兩人投入愛情時,全都是忘了自己的痴漢。

可惜戀人的心眼就是這麼樣的小,笑笑始終無法走出自己的愛情迷宮,說什麼也沒法對秦奮產生「愛情」。

秦奮耐心等候,一片赤誠。他衷心希望,失了魂的笑笑,能夠早日回神。

他佩服笑笑的實心眼ㄦ,他愛笑笑對愛情的忠誠與自虐,他希望笑笑有一天能夠把這樣癡心的愛,移到他身上來。

秦奮陪著笑笑到北海道,追悼笑笑的愛情幻影,豈知愛情沒有解藥,笑笑越陷越深,絕望的笑笑在北海道跳海自殺了。

從鬼門關走了回來的笑笑,最後解脫了,她終於接受了秦奮的愛情。

笑笑不能說不愛秦奮,但她是被動的,她說她只是「對他有好感」,距離愛情還有段距離。

這樁戀情,從始至終,都是傾斜的。

人生,很難有個準ㄦ!有時候,你愛她多些;有些時候,他愛妳多一點ㄦ!愛情的天坪上,總是粉難平衡的呀!

PS:很高興我們終於也有了這種比較成熟,能夠讓中年人看了不會臉紅心跳「偶像劇」般愛情電影〈據說原始創意來自陳國富的《徵婚啟事》〉。有時候,由於資訊不足,妄聽某網友介紹的某部好萊塢電影,一看之下,十分錯愕。電影中幾乎有一半時間是在床上,我是嚴重的水土不服。東方人對感情的表達比較含蓄蘊藉、也耐人尋味。我終於不用再受某些西方爛電影的荼毒了。套一句他們大陸用語:這電影挺靠譜的,真是好看!
轉貼
向台灣電影的救星致敬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人間自有真情在─「人在冏途」觀後感



前幾天 在遊覽車上,看了這部大陸製作的小成本電影「人在冏途」,車上的客人個個笑得前仰後合,開心極了。

這真是一部「好」電影。

大導演吳念真曾說過,他最欣賞以前日本人每年拍的「男人真命苦」,劇情簡單,人物親切,與生活沒有距離,是真正能夠「寓教於樂」的電影。

「人在冏途」講的是大陸每年過年最讓人痛苦的「春運」返鄉潮。故事中的主人翁,一個是已經賺到錢的市儈商人─李成功,另一個是牛奶廠工人─牛耿。這兩個毫不搭嘎的兩個人,在一趟旅程中巧遇的故事。

刻薄勢利充滿優越感的李成功,在隨波逐流的現實世界中,雖然擁有了財富,內心其實是空虛的;牛奶廠工人李耿,身無分文,個性卻耿直樂觀,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人間自有真情在」、「這世界上,還是好人比壞人多」。

由於李耿的天真與熱情,以及一連串的巧遇,李成功最後放下了身段,重新審視自己,找回了迷失的自我。

整部電影結構完整,劇情曲折,雖然有些情節過於誇張,但還在可以容忍範圍。

這電影就像大陸每年春晚的「小品」故事,看起來雖然沒有什麼高深的學問,但是看了之後,讓人會心一笑,總會受到某種啟發,對於人性,也增加了了解與體諒,對生活更添了信心。

大陸春晚的這種小品,不像台灣的綜藝節目短劇,除了即興式的插科打渾,博君一笑之外,毫無內容,更沒有說服力,真是浪費大家的眼力和時間。

台灣電影雖然不像綜藝節目那麼荒腔走板,但是有些大師級導演則是過度向藝術靠攏,題材粉沉重,看起來一點ㄦ也不輕鬆。

我曾經不只一次粉努力的進電影院向這些屢屢獲獎的電影致敬,但是多數時候,看沒多久,我就昏頭大睡,睡過幾次以後,我再也不去看電影了。

這些年,這些大導演慢慢凋零,有些小製作的年輕導演漸漸冒出頭來,但是說故事的能力還是不怎麼成熟,我想,欠缺好的短篇故事做為骨幹是主要原因,電影要好看,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是基本的配備哪!

希望台灣哪天也能拍出像「人在冏途」這種「好看」的電影,而且讓人線上免費觀賞〈共匪這搞法多麼大器呀─既能對抗盜版,更能教化人心〉。人在冏途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

今日新聞網


忘了哪位作家曾經說過〈也許是梁實秋先生吧〉,多數的大人都像一顆顆煮熟的蛋,定型以後,很難改變。只有少數人願意反思,能持續自我成長。

我的同學王良時說,為什麼很多優秀人才,一進了學校,當了老師以後,個個都像僵硬的水泥塊,再也沒法改變、無法進步了呢?

如果老師們都變成了硬梆梆的「水泥」,那麼,學生豈不天天都要被撞得頭破血流嗎?

我們的學校教育,到底怎麼了?

除了教育問題之外,本片中導演利用一些簡單幽默的故事情節,表達出他對於階級、貧富、親情、愛情、勇氣、自信、生活、學習、友誼、理想等這些大主題的看法。

電影觸及的範圍很廣,但是拍得簡單易懂,一點ㄦ也不像某些「藝術片」那樣「難」看。

陳文茜把這部電影定義為「藝術片」,我覺得它比較像是一部有著嚴肅主題,卻具有「寓教於樂」效果的商業片。

跟《心中的小星星》不同的是,這部《三個傻瓜》的印度電影,不僅控訴僵化的教育體系,也批判了嚴厲的老師。

這是一部年輕人企圖反抗傳統、追求人生夢想的有趣電影。大陸網站把它翻譯成《夢幻天堂》,意境深遠也更切題!台灣的片名大概是基於賣座考量吧!

故事中的主角是個出身貧困的園丁之子,頂替主人的孩子去上學〈印度人沒有身分證〉,直到大學畢業拿到學位後,才回復自己的姓名獨立生活,然後利用所學的知識,闖出了一番事業。

這位園丁之子,求學期間,勇於批判、追求真理,他對於大學講堂上的填鴨教學極不以為然,並不惜常常頂撞老師。

主角不斷反抗體制與老師,對於學習內容卻有高度執著與熱誠。他也善於利用所學科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解決問題。畢業時,受到全校師生的讚許與肯定。而那位對照組的乖乖牌學生,反而庸庸碌碌,入了社會,就像一般人一樣,焦慮的追逐眼前的小名小利,並沒有對社會發生任何大作用。

求學期間,男主角的友誼與熱情,喚醒催熟了他的倆個室友,這兩人後來受到他的啟發,也努力掙脫了環境的限制,勇敢走出自己的路。

雖然最後主角以神奇英雄般的成功與戀愛來呈現〈學校畢業後他就是一個沒有學歷沒有身分的下層階級人物唷〉,猶然帶著商業電影一貫的誇張手法,但是瑕不掩瑜,這電影拍得粉好看。

電影中主要是描述的是一群印度菁英學生們,從小歷經大大小小的考試與層層關卡,打敗了幾十萬的競爭對手後,終於如願進入了印度最高學府─大家公認最有前途、最熱門的機械工程學系。

哪知這個全國最高學府的老師們與院長,教學方式卻固執僵硬猶如機器一般,不管是對於知識的傳達方式,還是面對學生學習上的困難,老師們都麻木不仁,視而不見,甚至不惜毀了學生。

三個遭逢學習困境的學生,都自殺了〈這不是自殺,而是被無情的老師謀殺了〉,老師儼然成了間接殺人的兇手。

故事從學生上吊、跳樓、院長兒子跳火車自殺等悲劇,無言控訴填鴨教育的荒謬與盲點,高等教育的保守與父母權威如何的壓制了學生的創意與選擇能力,以及整個社會瀰漫著迂腐的階級觀念,是如何的主宰著人們的生活。

片中有歡笑、有淚水,有懸疑也有逗趣的一面。導演利用一些簡單的事例〈只有敘述、沒有說教〉,對於什麼是「生活」、什麼是「學習」以及該如何去完成自己心中的「夢想」等等正確的人生態度,都有精彩動人的演示,電影中也不忘順便帶出印度整體社會的階級困境與面臨生存競爭的壓力。

但是貫穿全場適時出現的華麗歌舞,讓人在思考問題時,釋放了緊繃的的心情,沖淡了哀傷的情緒。觀眾在享受娛樂的同時,思考力也受到了啟發。電影以高超的娛樂型態包裝社會與教育問題,這是本片最為高明之處。

這部電影和《心中的小星星》一樣,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則很好的教材,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教材,老師們看完後,說不定還可以喚回青春時期的理想與熱情呢!

PS:轉貼另一篇影評《三個傻瓜》觀後感─那場關於理想的美夢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心中的小星星》觀後感

今日新聞網




































昨天在遊覽車上,看了一部印度製作的教育影片:《心中的小星星》。故事敘述一個可能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的小三孩子,在學校與家庭中生不如死的悲慘遭遇。

後來由於受到新來的美術老師啟發,終於在繪畫上找到了自我。

這位美術老師小時候也出現過同樣的閱讀與學習障礙等症狀,所以他看到這位鬱鬱寡歡的孩子時,好似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因此,老師下定決心搶救這位瀕臨崩潰邊緣的孩子。

這位熱情的美術老師,徵得學校同意,利用在特殊學校所習得的特教知識,課後餘暇,以特殊教育的感官學習模式,教孩子一些基本的讀寫技能。

美術老師也趁機家訪,告知家長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孩子的父母都是愛面子的中產階級家庭,對於這個處處惹麻煩、老是碰壁的孩子,也是束手無策,母親雖然溫柔,卻無教養特殊孩子的知識。聽了老師的說明,也才不再內疚與疑惑。

這是部浪漫的教育電影。

看完,我有被感動到。因為我跟那位美術老師一樣,對於教育是個充滿浪漫理想化的老師。以前在學校時,我也粉受不了有些同事,那種僵化保守,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沒有效能的教學方式。

可是,說真的,期待每一位教育現場的老師們,放棄他們習慣的教學模式與成見,重新認真的去看待每一個學生,這是絕不可能的。

電影終究是電影。

對於多數老師來說,教室仍是管理、命令、規定與權威的場所,老師的績效就是學生們的成績與表面上的秩序。長期因循大班級教學模式的老師們,粉難放下身段,也沒有時間,彎下腰來,好好的去了解個個孩子不同的需要。

師生的情意互動與了解,永遠被放在最不重要的角落。

浪漫型的理想派老師在校園中,永遠是少數中的少數。

把孩子送到學校,如果孩子在生理、心理都還沒準備好時,看來幾乎可以說是樁恐怖的冒險,難怪現在許多人寧願「在家自學」呢!

片中的孩子,在學校的悲苦遭遇,相信會激起許多成績落後的人,兒時在學校時的恐怖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