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代幣制度

                                在西門町遇見美麗的天使

代幣制度,讓我們養出沒有志氣、沒有遠見、沒有膽識、急功近利、不敢負責任的下一代。

轉貼分享

校園怪現象之五:以「短期目標」為導向的台灣教育

http://wwyy44.blogspot.tw/2011/09/blog-post_9152.html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882698.shtml





少寫「元」就扣分…教育僵化 兩岸皆然
前幾天看到台灣朋友孩子的幾張考試卷照片。老師的批改可謂一絲不苟:有一道題目問的是「兆位數的右邊一位數是什麼?」孩子的回答是「千億」,結果給扣了分數,因為標準答案是「千億位」,而小孩子沒把「位」字寫上去。其他類似例子包括孩子在回答應用題時少寫「A」(代表答案),或是少寫了「元」(代表多少錢),都被扣分,即使數字完全正確。
初看這件事,只是覺得這個老師太機械死板,朋友間互相在臉書上抱怨一下,過幾天大約就忘記了。但是筆者靜下來仔細想了一下,心情卻並不輕鬆,這事件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僅現在經常出現,在過去就一直存在。不僅台灣如此,對岸也如出一轍。
記得我初中一年級時,數學老師特別嚴格。他要求學生的作業格式必須和課本上的例題一模一樣。比如解方程題目,一定要先寫「解」字。有一次我忘了先寫「解」字,老師不但扣分,還罰我抄寫「解」字五百遍。這個事情雖然過去了快三十年,卻在我的腦海裡烙下了深刻的痕跡。
今年初回大陸探親,看到八歲姪女作業批改情況,彷彿她又在重複自己曾經歷的教育模式,小學教育依然教條和刻板。這種教條呆板教學方式,不僅打擊學生求知興趣,還把形式和枝節等放在主要地位,把最重要的啟發、邏輯和創意置於次要地位,簡直就是現代版的「買櫝還珠」。
雖然兩岸都經過多次所謂教育改革,但中小學教育仍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個問題常常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答案的內容和形式都只有唯一一種,即使答案正確,但只要形式不一,都要扣分,簡直和古人寫八股文一樣死板。這點在我八歲姪女的作業本上有深刻體會。而現實中多數問題都是有多種答案,某些問題只有最優或較優答案,某些問題幾種答案難分高下。甚至互相對立的答案,都可以是正確的。這種多種答案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都是普遍存在的。長期處於這種僵化的教育下,學生如何敢挑戰權威觀點和理論,如何創新?
中小學教育當務之急是從注重形式轉移到注重啟發和思維。從要求「標準答案」過渡到答案的多樣化,並且鼓勵不同答案,只要學生能說出道理來。至於對於「形式」的要求,實在是層次太低,不值得琢磨的。在這點上美國就做的比較好。
【2013/05/08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9501

【封面故事】不甩教改官二代「逃學」記

  • 李吉

權貴子女另闢求學蹊徑:跑出國深造

台灣教改推動至今已二十五年,但攤開台灣官二代的求學經歷,不是大學畢業後跑出國深造,就是放棄國內頂尖大學去喝洋墨水,甚至還有從中學時代就變成放「洋」的孩子、或是去讀貴族學校。可見官員根本不放心台灣教育可以成龍成鳳,只會放任百姓子女當教改白老鼠。

一九九四年的一場「春雷」,敲醒了台灣人沉睡的心靈。三萬餘人參與的「四一○」教改大遊行,讓台北街頭的春末,比即將到來的夏天更熱。
當時,李登輝的寶貝孫女李坤儀十三歲,馬英九兩個女兒馬唯中、馬元中分別才十四歲跟九歲,謝長廷的獨子謝維洲十一歲,吳敦義的小兒子吳子均五歲,郝龍斌的獨子郝漢明尚未出生……。

離開學區,念貴族學校
馬、郝把小孩送進再興和薇閣

教育機關一開始的態度,教改團體一開始的訴求,就是廣設高中與大學,而高中職社區化則為理念的具體實踐。

諷刺的是,李坤儀、馬唯中、馬元中、謝維洲、吳子均和郝漢明這些官二代或官三代,國中時期就讀的學校,幾乎都是富貴逼人的私立貴族學校,或資源豐沛的公立明星國中。

但把一雙女兒送進再興中學的馬英九,卻在公開場合宣示,「現在已經到了緊急時刻!政策上路不能再蹉跎」、「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因此只能靠教育,把孩子們教好,才有機會在世界上出人頭地。」獨子自幼念薇閣、國中畢業不參加基測而選擇直升該校高中部的郝龍斌,則引述建中前校長吳武雄的說法,「建中之所以升學率高,不是因為學校好、師資優,而是因為學生本身就很好,這樣優秀的孩子留在哪裡念書,幾乎都能夠考到國立大學。」

從官邸所處的公立國中學區來看,馬唯中、馬元中應該讀興隆國中,但她們卻選擇了被前教育部長吳清基稱為「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化身」的再興中學。在英國,伊頓公學的畢業證書是權貴子弟的「血統證明書」,上流社會家庭在嬰兒出生時就拿著出生證明到該校預約。

同樣的,郝漢明該念的是至善國中,但他卻進入薇閣中學就讀,這所私中的學雜費跟再興差不多,「你們是不是都騎馬去上學?」「聽說薇閣連走廊上都裝有冷氣?」是學生難免被外界詢問的問題。

把孩子教好,讓他們有機會在世界上出人頭地,不是美國名校博士馬英九、郝龍斌的「知識」,而是台灣每個家長的「常識」。假使馬、郝真的認為優秀的孩子無論在哪裡讀書都能成龍成鳳,馬唯中、馬元中和郝漢明當初為何沒念興隆、至善國中,非得進收費昂貴的再興與薇閣不可?甚至馬唯中、馬元中都寧可放棄推甄錄取的台大,赴美就讀哈佛、布朗大學,郝漢明二○一二年國中畢業則不參加基測,直升該校高中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於發表留言的身分:選擇(名稱/網址),網址可留白。或選擇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