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一位小企業家,年紀大我ㄧ些些,到現在仍然日以繼夜的熬夜加班。
我知道他是位非常有社會責任感的老闆,也常捐錢給學校,或免費送衣服給貧窮的孩子。
他拼命工作不只是為了賺錢,他說他放不下跟他做了一輩子的員工們。他說他不做的話,員工們的生計怎麼辦?
可見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接班問題永遠是件讓人頭疼的「大事」。
但有誰是這世界永遠「不能缺少」的人呢?
是賈伯斯?還是王永慶?你發現了嗎?自從他們去世以後,地球照樣運轉,太陽依然天天升起。
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呀!
退休多年後,遇到事業有成的某昔日同事,名片上頭銜密密麻麻印了一大排。
我笑問,你退休後比上班還忙?
我想,某些「事業型男人」老了之後,要讓他「回歸家庭」,的確難度頗高。
這種人講好聽一點是「服務人群,貢獻社會」;真實狀況是他們無法在家庭生活中「創造成就感」。
他們善於交際與人溝通等等優點,都必須在工作中方能呈現。
他們無法退休的真正原因是「他們不願意失去屬於個人的成就感」。
但是,別忘了,人生,其實,還有下半場。
根據統計,人從五十歲到六十五歲以後,身體老化速度非常快,有四分之ㄧ的人,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會在這時間內「離開人世」。
倘若不好好保養,誰也算不準自己什麼時候會「走」!
僥倖活過六十五歲沒大病的人,順利活到八十歲的機會就粉大囉!
中國人傳統上自認粉「重視家庭」,實則不然,許多男人工作時,完全是把「家人」拋在「腦後」的。
西方人看似比較個人主義,但奇怪的是,當他們結婚後,普遍非常重視家庭生活,下班後男人們分攤家事,陪伴孩子成長,都嘛是常態。
這樣看起來西方人似乎並沒有真的比我們更「不重視家庭」喔!
人生的下半場,應該輕鬆雍容的走下舞台,回歸真我,放棄所有個人榮耀與成就,好好陪伴家人、兒女(如果他們願意的話)。
含飴弄孫不是神話,是合乎人性的基本需求。
把年輕時忽略的家庭情感重新弭補回來,這才是屬於老人的「真幸福」。
若有餘力,再去當個義工,貢獻心力,千萬別再「衝鋒陷陣」啦!
對於人生,慢慢下好「離手」,每個人都必須學習具有隨時離開世界的「智慧」,走時才不會太「遺憾」。
轉貼分享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959610.shtml後半人生的啟蒙書
四、五十歲之後是新的一個人生……
不論日本或台灣,都愈來愈長壽,人生進入平均八十歲、甚至八十五歲時代,而世間變化快速,需要不同於過去的價值觀與哲學來面對,才可能有真正快樂而充實的人生,不會臨到頭來哀怨地說:「我就這樣(無謂地)過了一生!」
我自己的人生座右銘是「人生無悔」,孩子小學畢業時,學校要家長寫句話給孩子,我也寫了這句話,雖然要全然不後悔的人生,不大可能,但人生大抵是做了不會後悔、不做才會後悔,最近讀的《愈活愈自在》這本書,談的正是後半段人生的啟蒙書。
我在日本生活了三十年,年紀正好跟作者藤原和博差不多,也在四十幾歲時離開組織,換了跑道,成為自由人,名片上只印了名字外,沒有任何頭銜,開始第二春,做了許多超出人生預算的事,因此對於藤原和博所提示的各種追求幸福人生的法則,大有同感,只有不斷點頭的分!
藤原和博的五十五個樂活提案,其實是他的經驗談,正好鼓勵了對於改變人生、重新再出發有所猶豫的人,讓人能客觀從人生能量曲線跟報酬數字矩陣來思考自己的處境與方向,不要被組織無聊的行為,如會議、應酬等或單一價值規範繼續謀殺自己的人生。
日本從明治時代平均壽命五十歲,進展到現在八十歲的時代,自然需要不同的人生觀。台灣也是百年間平均壽命從三十歲延長到現在的八十歲。百年增長五十歲,壽命差距甚至比日本還大。人生五十歲時代,則在四十幾歲時成就一個工作或事業,剩下的是短短的餘生,不需要太費腦筋就迎接終點了;但長壽時代就不能如此,四十幾歲時還剩下另外整整幾乎同樣長的人生,因此非常需要藤原和博這套中年起開始新挑戰的人生論。
日本到2060年時,人口三分之二都會成為高齡者,而比日本要更快速迎接高齡化時代的台灣,也更迫切需要如何自處以及跟別人相處的新哲學,否則到了五十,才猛然發現人生還有很長的坡道要走,一切會很困難;如藤原和博所思考的「人生要是八岳型,亦即連峰型的人生才好」,人生要有凹凸才好,而只要凹凸有理有大義在,自然會有人應援而不會孤獨。
即使不是有好幾個高峰的連峰,至少也需要兩個高峰,四、五十歲之後是新的一個人生,像是比賽的後半段,或許真正的勝負在這裡。因為有後半段,才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不過只是為了生活而勞碌,因為有後半段,才不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燃燒過,因為有後半段,自己總算獲得發揮而自己能接受自己,也才讓別人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己。亦即有了後半段,才能活出精采來,才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但那之前需要一些認識與準備,才能不斷再創人生高峰。
前半段人生,因為依附組織,而喪失、扼殺自己來當乖寶寶,結果也形成另一種自閉,欠缺跟家人、朋友社區乃至於自己的對話,因此要放棄當組織乖寶寶,維持跟社外的交流,才不會沒有職位及頭銜時,突然變成一無所有;只要有這樣的覺悟,隨時重新出發也不嫌遲。今天也不再只是昨日的複製,每一天裡自然會有濃淡;在成熟的社會裡,個人與個人超越組織的連結才是更重要的,每個人至少從中年開始,以個人而不要只是以組織的一個成員存在才是,才不會永遠只是隨時可以被取代的小螺絲而已;否則離開組織後,自己的業績等的記憶也會隨著消失。
藤原和博要人從狹窄的「會社」脫出而回歸到社會,將意識從「組織人生」轉換為「家族人生」,後半段跟家人一起面對,不要勞碌半生後,發現婚姻或家庭早已崩潰;日本傳統價值的「高明地生存」或看齊式的做法是無法讓人有幸福感的,世間絕非唯一絕對的單純構圖,要擺脫舊價值的束縛,變成價值多元主義、複線型思考,才能順利轉舵,不要什麼都跟別人一樣、一起才會做,必須要能錯開、有差異,個人或社會才有希望及新契機,也才能面對巨變後的現實。
(本文選自天下文化即將出版《越活越自在:後40歲的樂活人生計畫》。)
對於人生,慢慢下好「離手」,每個人都必須學習具有隨時離開世界的「智慧」,走時才不會太「遺憾」。
轉貼分享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959610.shtml後半人生的啟蒙書
2013.06.13 03:53 am
|
四、五十歲之後是新的一個人生……
不論日本或台灣,都愈來愈長壽,人生進入平均八十歲、甚至八十五歲時代,而世間變化快速,需要不同於過去的價值觀與哲學來面對,才可能有真正快樂而充實的人生,不會臨到頭來哀怨地說:「我就這樣(無謂地)過了一生!」
我自己的人生座右銘是「人生無悔」,孩子小學畢業時,學校要家長寫句話給孩子,我也寫了這句話,雖然要全然不後悔的人生,不大可能,但人生大抵是做了不會後悔、不做才會後悔,最近讀的《愈活愈自在》這本書,談的正是後半段人生的啟蒙書。
我在日本生活了三十年,年紀正好跟作者藤原和博差不多,也在四十幾歲時離開組織,換了跑道,成為自由人,名片上只印了名字外,沒有任何頭銜,開始第二春,做了許多超出人生預算的事,因此對於藤原和博所提示的各種追求幸福人生的法則,大有同感,只有不斷點頭的分!
藤原和博的五十五個樂活提案,其實是他的經驗談,正好鼓勵了對於改變人生、重新再出發有所猶豫的人,讓人能客觀從人生能量曲線跟報酬數字矩陣來思考自己的處境與方向,不要被組織無聊的行為,如會議、應酬等或單一價值規範繼續謀殺自己的人生。
日本從明治時代平均壽命五十歲,進展到現在八十歲的時代,自然需要不同的人生觀。台灣也是百年間平均壽命從三十歲延長到現在的八十歲。百年增長五十歲,壽命差距甚至比日本還大。人生五十歲時代,則在四十幾歲時成就一個工作或事業,剩下的是短短的餘生,不需要太費腦筋就迎接終點了;但長壽時代就不能如此,四十幾歲時還剩下另外整整幾乎同樣長的人生,因此非常需要藤原和博這套中年起開始新挑戰的人生論。
日本到2060年時,人口三分之二都會成為高齡者,而比日本要更快速迎接高齡化時代的台灣,也更迫切需要如何自處以及跟別人相處的新哲學,否則到了五十,才猛然發現人生還有很長的坡道要走,一切會很困難;如藤原和博所思考的「人生要是八岳型,亦即連峰型的人生才好」,人生要有凹凸才好,而只要凹凸有理有大義在,自然會有人應援而不會孤獨。
即使不是有好幾個高峰的連峰,至少也需要兩個高峰,四、五十歲之後是新的一個人生,像是比賽的後半段,或許真正的勝負在這裡。因為有後半段,才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不過只是為了生活而勞碌,因為有後半段,才不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燃燒過,因為有後半段,自己總算獲得發揮而自己能接受自己,也才讓別人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己。亦即有了後半段,才能活出精采來,才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但那之前需要一些認識與準備,才能不斷再創人生高峰。
前半段人生,因為依附組織,而喪失、扼殺自己來當乖寶寶,結果也形成另一種自閉,欠缺跟家人、朋友社區乃至於自己的對話,因此要放棄當組織乖寶寶,維持跟社外的交流,才不會沒有職位及頭銜時,突然變成一無所有;只要有這樣的覺悟,隨時重新出發也不嫌遲。今天也不再只是昨日的複製,每一天裡自然會有濃淡;在成熟的社會裡,個人與個人超越組織的連結才是更重要的,每個人至少從中年開始,以個人而不要只是以組織的一個成員存在才是,才不會永遠只是隨時可以被取代的小螺絲而已;否則離開組織後,自己的業績等的記憶也會隨著消失。
藤原和博要人從狹窄的「會社」脫出而回歸到社會,將意識從「組織人生」轉換為「家族人生」,後半段跟家人一起面對,不要勞碌半生後,發現婚姻或家庭早已崩潰;日本傳統價值的「高明地生存」或看齊式的做法是無法讓人有幸福感的,世間絕非唯一絕對的單純構圖,要擺脫舊價值的束縛,變成價值多元主義、複線型思考,才能順利轉舵,不要什麼都跟別人一樣、一起才會做,必須要能錯開、有差異,個人或社會才有希望及新契機,也才能面對巨變後的現實。
(本文選自天下文化即將出版《越活越自在:後40歲的樂活人生計畫》。)
【2013/06/13 聯合報】
這真是一篇...美利利人..的好文章!....說出我心中的感覺,及對人生的領悟。
回覆刪除葉瓊玉 您好!品嚐您的文章,真是一種享受!我與皆得和您是北師同屆的同學。....我可是您的粉絲!拜讀您的文章!讓我有股..釋然..輕鬆的感覺!祝福您們全家人! 林永蓁
謝瓊玉同學您好!
回覆刪除失禮!一時手誤!您的姓,謝誤打成葉。請原諒! 林永蓁
謝謝同學的鼓勵 其實同學們都以您的成就為榮呢 當年窮困的師專生真是出了不少人才哩 而林永蓁同學更是其中的最出類拔萃的一個喔 不過說真的 現在退休了有人硬是不肯從台上走下來 也許他們以為自己可以活到200歲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