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六甲水田的女兒之六十七:被姨丈倒債30萬元

                                          齡齡小外孫女
娘今年87歲囉
自從老爸走了以後
老娘日子過得挺開心的
以前
她老是抱怨
老是生氣
說她這一輩子服侍了謝家五代人
從最早的阿祖
阿公阿嬤
老爸
四個孩子
外加兩個侄兒
60年來通通在服侍家人
娘真的太累了
一直到老爸走了以後
她才稍稍能夠喘口氣
但是
身體一天天老了
人生已經快走到盡頭了
娘身邊還留著些錢
她非常愛面子
她說她一定要留給沒結婚的孫子
每個人10萬塊
她每個月省吃儉用
我給她的生活費
大概也都存了下來
老爸雖然愛賭
可是從沒欠人錢
靠著娘精打細算
來台北的前二十年
總也算攢到了30幾萬
可惜
老爸一直陷在被鄉下養母阿嬤的被害陰影中
始終不願置產
後來他們好不容易存下來的錢
居然借給了在五分埔做成衣的姨丈
被我姨丈全數倒掉
一毛都沒要回來
那時的30萬可以買一棟公寓囉
加上前半生在鄉下種田
幫家族買的六甲水田
我父母一生辛勞
幾乎都是為他人作嫁
白忙一場
後來我姨丈負債跑路時
還來我家住了一段時間
因此
我鄉下親戚們被姨丈倒債後
竟有人中傷我父母
說他們是和我姨丈是一掛的
故意倒掉親友的血汗錢
這真是冤枉啊
我父母對我姨丈
對我阿公阿嬤
都沒說出什麼怨言
我弟早死
留下兩個孩子
娘徹夜做手工
賺取微薄工資
拉拔兩個孩子長大
我當年薪水實在太差
想幫她忙
也是有心無力
直到後面這三十年
我待遇改善
給她的生活費才稍稍多了些
老爸打零工又好賭的個性
帶給娘極大的不安全感
娘常和老爸為了錢大吵
娘的生命像是個上緊了的發條
不停地轉啊轉的
現在發條漸漸也鬆了
以前
我們合不來
她超愛罵我
這幾年
我們關係改善很多
我弟我妹都對娘很好
照目前看來
娘是比我幸福喔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政治“清洗”教育--從台灣書店到國語日報

  

                                                 照片  陳清枝

身為教育界的一員老兵,看到國語日報即將被政府接管,除了錯愕之外,其實是噁心。為什麼政治這隻骯髒的黑手,連最純潔的兒童報紙都不放過呢!

這些年,我偶爾經過重慶南路時,就會想起四樓的台灣書店。當民間版課本全面開放之後,台灣書店在各方壓力下,迅速收攤,完全沒人在意台灣書店主編的一整套的中華兒童百科,正躺在所有的學校圖書館裡,任由歲月侵蝕,既無法重印也無力更正或補充。這一套本土兒童小百科當年集中了許多人力,耗費經年,實在是帶領兒童進入知識殿堂的最佳踏腳石啊!

書籍即將隨著時間耗損而破壞,再過三、五十年,當這套百科都被丟入焚化爐時,台灣還有哪一個機構有這個能力重編一部兒童百科呢!

一個正常國家,居然沒有一套自己的兒童百科,難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只能到維基或大英百科或google尋求充滿西方或成人觀點的知識嗎?

除此之外,台灣書店當年還有一個影響深遠的出版小組,在凍省之後,也隨即收攤,那就是“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早年台灣在經濟最困窘的年代,接受聯合國補助,成立了兒童出版小組,這小組網羅了許多兒童文學作家、文史專家畫家,為兒童出版讀物。每年只是象徵性地從學費中收取一元,幾乎免費分送各級學校。

每本書送到學校時,都有三、五十份,早期都是平裝本,書寫內容概括了文學、繪畫、科學、歷史文物介紹,內容書寫也有區分出學生低中高程度,非常適合學生讀書會的主題討論或閱讀啟蒙教材。然而,這個出版小組,在充滿政治動機的“凍省”之後,完全消失了。

隨著出版小組消失,台灣書店出版的小學課本也消失了,台灣書店的“兒童的”雜誌,一併停刊。民間版課本隨即煙硝瀰漫火紅竄起,爭取市占率,各家出版社無不手段用盡,可惜民間版課本素質實在太差,有些大學老師甚至不敢接受出版社邀約,在課本末頁上掛名啊。主因是編輯課本或兒童專業百科或叢書,投入資金龐大,很難回收。出版商在商言商,所以只好走回頭路,編輯利潤高、價值低的參考書努力賣給學生和家長。我們的孩子迫於環境,繼續陷身於無盡的填鴨考試輪迴當中,因為家長老師們也只是想要看到學生們考卷上的考試分數而已啊!

搞凍省的政客毀壞了台灣兒童閱讀的根基,居心叵測的去中國化,讓兒童讀物跟著走進末路。最應該譴責的是當時的主政的國民黨,對於兒童閱讀的重要性,毫無概念毫無警覺的讓民間財團掌控而失守。

這就是我們解嚴30年,號稱追求民主、自由的政治人物,送給我們下一代的最佳兒童厚禮。

關閉了所有官方出版讀物,而民間出版業由於經濟每下愈況,消費緊縮,網路興起,出版事業也如江河日下,台灣出版業景況有多悽慘呢?根據統計近10年總共關掉了1000家出版社。真正賺錢的出版機構,寥寥無幾,民間撐不起高耗財的出版人力資源啊!

現在,連最後一份兒童報紙--國語日報,政府也要伸進魔手進入董事會,其實,國語日報的前四十年,幾乎都是靠一些文人前輩如何凡、洪炎秋、子敏等人的熱情無私餵養出來的。也許,擅長寫作者,不擅鬥爭,也無意於政治鬥爭,也未曾在資產淨值暴增的年代納入私囊,所以這個半官半民的國語日報,才會落入今天的窘境。

台灣書店原址現在變成了證券公司,資產歸零。國語日報會不會步上台灣書店的後塵,我們指目以待。

政治清洗教育,莫此為甚。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不用找了 就是我

 
                                                        
                                                         2017/9/8美愛在世大運  
遺書上寫著:不用找了,那就是我。簡單七個字,刺痛也刺穿了所有父母的心。天啊!孩子,你可知道,父母花費半生心血、辛辛苦苦養育你,期待的,並不是這樣的結果啊!

孩子,你讓我心痛。到底是什麼樣無情扭曲的教育環境,讓你對人生不再期待?生命這場盛宴,前菜都還沒端“上”,孩子,你卻提前離席了。

孩子,我要代表所有的大人,包括所有的老師、家長們,向你致歉。孩子,我們的環境病了,而且病得不輕。而最要命的是,我們的教育得了重症,卻沒人願意承認,也沒人能提出診斷藥方。所以,病情只會愈來愈嚴重,真的,連我也看不到明天啊!

幾十年來,藍綠拉扯,每隔一段時日,就會來一次“課綱”微調,藍綠雙方各有盤算,但是,就是沒有算到學生真正的需求啊!

十六歲的青春還沒展顏,花朵瞬間枯萎。十六歲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呢!探索自己性向,理解自己,認同自己,練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啊!

而實情卻是大家都沒日沒夜地跟同學做課業上的競爭、比較,越是頂尖的學校、競爭就越厲害,每個人都像被一圈圈捲緊的繩索絞得緊緊的,無一倖免。大人們習慣於把學校變成人生競技場,孩子們就像小魚缸裡的鬥魚,只有優勝劣敗,只有適者生存!

然而,這真的是我們受教育的目的嗎?這樣欠缺人性的教育真的有可能把我們變好嗎?這種只強調課業競爭的偏差教育,讓所有人都是輸家啊!學科優秀的孩子,可能因為過度競爭而變得對所有事物麻木不仁而“沒心”;學科差的孩子,則只能自我放棄、或自我否定。這種極端的教育,怎麼可能讓人變好呢!

前天,我看美國紀錄片導演麥可摩爾2015年的力作“插旗攻城市”,當芬蘭學生告訴他說:我們芬蘭所有學校都是好學校,所有人都讀公立學校。有錢人和窮人都受一樣的教育,享受一樣的資源。然後,芬蘭老師們語重心長提出了對美國教育的忠告,回去告訴你的國家,標準化測驗是個壞東西,只要有標準化測驗,學生層次分出高低,就有人能夠從中牟利,學生的受教品質就會變差啊!

台灣的主流教育除了受到當政者的政治操控之外,教育的形式與內涵,都與時代脫節了,台灣的教育現場是台灣社會進步最少的角落,這也難怪,幾十年來,我們只能做薄利多銷的代工,賺取微薄薪資,而無法大開大闔展現真正的創意,領先潮流,賺創意財!學校反是扼殺創意的劊子手啊!

只重視競爭的教育,教不出心胸遠大有創造力的學生。背多分的教育,也只能培養強記型的書呆子。學校就像一台絞肉機,把所有學生的夢想都絞得面目全非。不但學生找不到自己,連老師們也疑惑啊!

孩子,我為你不捨,也為你父母心痛。台灣的統治者及權貴子弟們,幾十年來,只願花大錢把孩子送往西方先進國家受教,而任由台灣教育向下沉淪。孩子,是罹癌的教育環境“殺”了你。我只能期待有一天,政治那隻黑手,別再伸進來,讓教育的回歸教育。讓“教育”能夠成為人人都能享受的福氣,而不是靠一場場筆試,胡亂亂貼標籤,來決定你生死的“殺手”啊!


台灣這麼小,每個人理當都應該成為國家可貴的資源(不管書讀得好不好),對於有限資源的運用,我們要從搶奪變為分享,教育如果能夠成為分享生命的歷程,學習,才會是快樂的源頭啊!